马克思主义学院紧紧围绕学校人才培养中心工作,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系列决策部署,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和水平,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重要作用。
一、基本数据
学院设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7个教研室,主要承担全校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本科生思政课设置如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3学分、48学时;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3学分、48学时,其中课堂教学32学时,实践课16学时;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3学分、48学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3学分、48学时;
《思想道德与法治》3学分、48学时,其中课堂教学32学时,实践课16学时;
《形势与政策》2学分、32学时,四年不间断开课,分八个学期修完;
《中国共产党历史》2学分、32学时。
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已纳入教学计划,合理开展,效果显著,其中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学时16学时、思想道德与法治实践学时16学时。学院先后建立了4个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一个是阜新县常营子镇台头皋村新农村建设基地;二是彰武县大德镇党建实践基地;三是阜新孙家湾煤矿万人坑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四是阜新“3.18”公园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基地。同时,我们还与校党委学生工作部、校团委紧密结合,成立大学生红色文化学会学生社团,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参与寒假家访、为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担任指导教师,担任“科学发展观宣讲团理论指导教师”、参与和指导“大学生辩论赛”和“大学生心理情景剧大赛”等学生校园文化活动,实践效果显著。
二、人才培养
(一)人才培养思路
学院总体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明火长焙”人才培养机制、形成“三全育人”新格局。学院全面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的讲话精神,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学校“双一流”建设目标,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贯穿融入,坚持改革创新,将新葡的京集团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整合,构建思政课教师与各类课程教师、思政课教师与学生日常思想教育队伍协同育人机制,充分发挥思政课在课程体系中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建设形成协同效应,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课程思政教师队伍、班导师和辅导员等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群智联动,使主渠道教学、课程思政教学、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形成育人合力,成效显著。
(二)人才培养做法
第一,实施“一微四化”教学模式。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实效性,提出“教与学”教学改革创新计划,教育理念上注重四个转变,即以教为主(老师满堂灌)向以学为主转变;以课堂为主(过分重课堂)向课内外结合转变;以结果评价为主(过分重分数)向结果与过程相结合转变;以注重教师“教”的评价向关注学生“学”的评价方向转变。基于以上理念提出了“一微四化”教学模式:一微即微课精讲设计,四化即教学内容专题化,教学方法开放化,教学手段现代化,考核方式多样化。《基于形成性评价的“一微四化”教学模式》被辽宁省教育厅确定为2015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择优推广重点培育项目。2017年3月被推荐参评教育部择优推广培育项目。2020年《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入选2020年辽宁省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第二,设立“思政指导员”。由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担任“思政指导员”,与专业课程教师协同育人。搭建“思政指导员”与各教学单位建立常态化沟通平台,实现思想政治主渠道教学工作与各教学单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常态化沟通,打通主渠道教育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后1公里,使思政课教师与学院日常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实现对接,在加强政治引领、厚植爱国情怀、强化价值引导,深化实践教育、繁荣校园文化、加强网络育人等方面,更好发挥思政课教师队伍育人作用,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2个学分的实践教学与理论武装体系、日常育人体系有机融合,资源共享,合力育人。
(三)人才培养效果
近五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1门课程获得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成果纳入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2门课程获省一流课程;3门课程入选2021年辽宁省思政示范观摩课;1人获“辽宁省本科教学名师”荣誉称号;有多项科研成果直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对促进辽宁及转型振兴有积极影响;
主要表现为如下三个方面:一是学生政治素质明显提高。学生理想信念坚定,胸怀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具有迎难而上、挺身而出的担当精神。二是学生专业素质不断得到增强。学生对作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对于自身严格要求;对于学业严谨专注。三是学生道德法律素质明显提高。学生严守法律底线;职业道德判断、选择能力强和抵御风险意志力强。学生积极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发表论文130篇,取得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28项,连续五年就业率90%以上。
三、教师发展
思想政治理论课专兼职教师队伍既有专业背景雄厚的政治学、哲学、史学类博士,有长期从事党务工作的行政人员,也有深入学生工作一线的专职辅导员,队伍学科背景不一、主要工作内容各异、教学科研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如何确保教学秩序和质量的稳定,发挥不同身份人员的特长,是队伍建设的重点。
第一,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育人先育己。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任,教师必须首先真学、真懂、真信。学院设有独立、开放的图书资料室,购买、订阅丰富的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和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著作与刊物,所有专兼职教师均可借阅;邀请省内外专家为师生做精彩报告,举办“太阳石”思政大讲堂系列学术报告会,使思政课教师紧跟形势,明辨是非,提升理论修养;2023年7月1日,学院组织全体教师前往抚顺雷锋纪念馆开展“忠诚固根本 建功新突破”主题党日活动,重温入党誓词,从革命传统中感悟崇高,从红色基因中汲取营养,使全体思政课教师心灵受到震撼、灵魂得到洗礼、党性得到锻炼。
第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严守教学纪律。加强对新进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考察,把好进口关;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政治学习,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把师德和育人工作表现作为教师年度考核、岗位聘任、专业技术职务评审、评估奖励等的重要标准;完善教学督导制度,重点对课堂教学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导向进行评估把关;严格课堂教学纪律,对违反有关法律规定和教师职业规范的教师,依法依规提出处理意见。
第三,加大培养培训力度,提高教学水平。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集体备课制度、助教制度、教研活动制度;积极选送新进教师、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参加各类培训,近三年组织全体思政课教师开展学习培训40余次;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全省思政课大赛,2023年10月12日举办的辽宁省第十二届高校思政课教学大赛中,2人获二等奖,3人获三等奖;鼓励教师积极报考更高层次的学历学位;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到国内外高校访学、调研及到基层调研挂职;为教师发表论文、出版著作提供资助和支持;积极培育学术研究带头人和教学团队,形成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教学人才体系。
第四,鼓励教师开展科研工作,加大扶持力度。近五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加大科研扶持力度,取得一定成效,积累了较丰富的学术成果。学院教师共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在《思想教育研究》《中国教育学刊》《人民论坛》等CSSCI期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近20篇,有1篇学术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1篇文章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网”,并被中央网信办全网推送,1项咨政建议全文刊登在辽宁省《社科智库》;出版学术专著9部;承担或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项,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5项,辽宁省教育厅项目3项,辽宁经济社会发展课题2项,辽宁省社会科学联合会项目2项,辽宁省民委、辽宁省财政厅课题10余项,产教结合的横向科研项目2项;2017年以来,研究经费达115万,其中纵向课题经费103万;多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
第五,加强校内外合作交流,拓展教师视野。学院积极推进与其他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协同发展,2019年6月3日与新葡的京集团8814马克思主义学院签署共建协议,2021年7月加入辽宁省大中小学思政课程一体化建设辽西地区思政课手拉手共建联盟,与辽宁财贸学院携手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学院鼓励教师外出参加高层次学术会议,五年来,教师累计参加各类学术交流活动70余次。
四、质量保证
(一)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第一,教研活动管理。一是集体备课。教研室主任组织相关任课教师进行集体备课和教学探讨,商定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并对每一门课程的教学难点、重点进行充分讨论,建议课程教学的授课方案。二是教学研讨。对教学计划执行中出现的分歧意见,通过研讨解决。三是教学管理专题会议。学院每学期定期召开3次“教研室主任”专题会议,研讨教学工作的问题。开学之初召开1次,主要检查和督促教学准备工作情况;学期中召开1次,主要听取意见,了解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学期末召开1次,安排考试相关事宜,并对教学工作进行总结。四是考试与阅卷管理。为了保证考试的正常进行,确保考试结果的客观公正,学院制定了以下规定:每门课程在考试过程中设立一名流动监考解决考试过程中发生的问题;回收试卷时,清点好试卷份数和考场记录单;坚持集体阅卷制度;阅卷结束后,由教研室主任安排人员,将试卷集中保存。
第二,授课资格准入。为充分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学院对担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实行严格的“准入制”,以高标准严要求确保授课教师的思想素质、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达到相应要求。一般必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有思政教师资格证;具备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需的学科专业背景;通过由教务处组织专家和同行参与考评的试讲;新进教师应当是中共党员等。
第三,教师指导和培养。新进教师一对一指导及试讲。坚持对新进教师实行导师制,促进新进教师尽快进入角色,适应教学各个环节。学院为每一位青年教师指派富有经验的教授为指导教师,实行“一对一”的指导模式。新教师进行为期一年的助课,期满后进行试讲,试讲合格方可正式授课。教师间听课及教学观摩。为确保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在全院教师中实施相互交叉听课和相互教学观摩制度,以达到相互学习、扬长避短、共同提高的目的。所有教师在交叉听课的过程中,需要做好听课记录,以利于取长补短,提升教学质量。参加教学能力及技巧培训。为提高学院教师教学能力及教学技巧,提高教学实效性,学院每学期组织全院教师参加各门课程的集体备课会及教学技巧方面的专家培训,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和技巧性。鼓励和指导教师参加各类思政课教学大赛,对参赛教师进行辅导。
(二)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第一,开展教学检查。为确保教学程序的正常、有序与稳定,及时掌握教学信息和教学动态,发现问题并解决,学院定期进行教学工作检查。开学初教学检查。检查教师的教学教案;教师核对本学期教学课表,检查教师、教室、课程及学生等与课表的吻合情况;重申教学纪律,强调按照作息时间开展各项教学工作;对上学期教学情况进行总结(包括标准答案、成绩分析、成绩登录、试卷归档等)。期中教学检查。召开学生座谈会,进行学生评教;召开教师座谈会,对学生上课情况、教学效果、教学管理等情况进行探讨;进行教学活动检查。期末教学检查。检查教研活动记录;检查教师考试安排(试卷类型、考题难度、覆盖面、考试形式等);落实考风考纪工作。
第二,课堂教学评价。为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需要适时掌握教师课堂教学实情,学院坚持由学生、专家和领导共同参与的多角度评教制度。 一是学生评教。每学年组织学生进行座谈,对任课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和反馈。二是专家评教。每学期有校督导专家对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跟踪听课和现场指导,通过专家听课记录和情况汇报,学院对每位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跟踪监控。三是领导评教。学院十分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提升,要求学院领导及教研室主任每学期都要进行随机听课,并填写相应的听课记录表,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三)学院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学院教学质量发展
第一,定期开会研讨。学院领导班子对教育教学工作高度重视,一般每两周召开一次党政联席会议,如遇重大事件或紧急情况可随时召开。会议内容一般涉及办学方向、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工作的学期计划和总结、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等重大事项。
第二,加强制度建设。学院设有教学委员会,教学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谋划学院教育教学工作。学院先后制定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听课调研制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考试命题、阅卷及试卷归档管理规定》《马克思主义学院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等与教学相关的规章制度,确保教学工作有序开展。
第三,亲自监督检查。学院班子成员听课常态化,有计划、有记录。学院规定,班子成员每学期听课不少于五次,本学期班子成员已开展教学巡查近20次。院领导还采取随机听课的方式抽查教师教学情况,被听课教师都能做到上课态度认真、备课充分,听课后全院召开座谈会反馈听课意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有力提升了教学水平。
五、教学资料
第一,成立审核评估工作领导小组。自查工作开始后,学院成立了以院长、书记为组长,主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为副组长的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时间传达了学校教学评估的相关文件精神。各教研室接到自检通知后,及时布置了自检任务,教学自检工作有序开展。
第二,教学运行情况梳理。总体梳理近三年来所承担的全部教学任务,明确审核评估自检范围: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与法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国共产党史》《形势与政策》等课程。课程的教材使用情况为:《思想道德与法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均为国家统一教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本学期开始使用国家统一教材,《中国共产党史》目前尚无统编教材,选订《中国共产党简史》作为参考读物。
第三,教学资料的检查、整理及归档。学院教学资料的检查、整理及归档包括:课程大纲、教学日历、教案、期末试卷、过程性考核材料等,要求每位教师在梳理出所授课程的全部资料后填写《试卷清单》及《自查表》,确保所有归档材料完整、规范。学院在上半年自查结束后发现存在过程性考核材料遗失、监考记录未签字等问题,已集中进行整改,解决存在问题。
六、经费使用
学校按照每生每年不低于40元的标准为学院划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专项经费,专款专用,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学院严格执行学校关于教学经费投入与使用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安排本科教学中的教学改革、教学检查与评估、教学成果奖励、实践调研等各项业务费用,科学、合理、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经费的有效作用,保障本科教学顺利开展。
七、主要问题,解决思路与措施
第一,师资队伍建设。教师队伍目前尚存在结构不尽合理等突出问题,整体队伍水平尚不足为学院提升内涵提供强劲动力。在队伍水平上,教师队伍中学科领军人物少,高水平人才不足,高级职称比例偏低,青年教师在学历提升、职称提升上缺乏动力。为此,既要进一步加大教师引进力度,吸引高层次人才,也要加大培养力度,推动更多老师交流访学、攻读高一级学位,提升队伍素质。
第二,制度规范建设。学院在教学方面先后制定了一些制度规范,但还很不完善,这制约了学院的发展。为有力推进学院建设的规范化、制度化,进一步理顺工作机制,提升管理效能,促进学院健康发展,学院应立足新形势新要求,结合学院发展的实际,坚持深化改革,全面修订、完善学院教学方面的规章制度。
第三,教学实效性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教学实效性不足、对学生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不够,不能充分引导大学生建立普遍的价值共识,不能为大学生和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个别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存在理论素养不足、自信心不足等问题。究其原因,既受理论与现实困境所限,也受师资力量不足和师资水平有限影响。鉴于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要以完善教学内容为抓手,建立兼顾系统性和整体性、科学性和实践性、理论性和实用性的理论-教材-教学体系;持续推动以提高教学实效性和学生学习自主性为导向的教学改革,不断探讨、尝试有效的、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进一步推动思政实践课建设,开创覆盖面更广、形式更多、内容更加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自觉提高理论水平与教学水平,持续推动教学方法改革和考试方法改革,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提高教学实效;推动教师进一步贴近学生,指导学生社团开展形式更加多样、内容更加丰富的活动。
第四,课程建设。学院在课程建设方面存在不均衡现象,《形势与政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党史》三门课程,由于开课时间短,在教学运行过程中还存在一定问题,加强课程建设刻不容缓。具体措施:一是加强三门课程的师资队伍培训;二是以课程教学团队为依托,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及考核办法。